水保工程生態友善走到哪裡?共學交流談進展也談期盼
- 台灣河溪網
- 9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8月22日,河溪網受邀參加由 #農村水保署台中分署 舉辦的共學平臺,與許多長期關注中部溪流保育及復育的專家學者與NGO夥伴們,一同聆聽台中分署近幾年推動「中苗淺山生態友善」的進展及精進方向。
而我們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向大家分享從早期金爛蘋果到現在的希望工程評選,我們看見了哪些改變契機,並把一些改變的Moment帶給大家。
生態檢核機制,目前已成為大家朗朗上口的制度工具,但生態檢核要能發揮作用,從最基本的內部培訓、案例學習、作業督導,到工具層面的應用手冊、管考系統、生態資料庫,最後到最關鍵的跨專業協作、外部參與及溝通協調 (有時是”激烈溝通”),缺一不可。
台中分署的生態幕僚團隊,分享近幾年分署在水保工程生態友善方面的進展,包括建立核心工作圈、設立生態諮詢會議,補足資料庫的不足;試辦棲地調繪與生態系服務量化指標,輔助第一線治理方案溝通;以及未來持續推動韌性坡地、調適策略等政策方針,回應外界對於溪流復育及自然解方的期待。
從頭屋枋寮、萬安橋、穹蕉坑野溪等治理案例,我們得以看見生態檢核機制如何發揮作用,看見從傳統垂直混凝土護岸,逐漸轉變成緩坡化、維持自然粗糙、融入植被恢復的工法,也在韌性坡地補助方案推出之後,帶來更多非工程方案的可能。
「希望我們也能像歐洲推動Re-wilding,一年要拆除多少灰色基礎建設。」
「過去依照災害情形所做的治理工程,現在河床已相對穩定,能否檢討構造物、恢復河川棲地。」
「減法工程有很多掌聲,但每年仍有大多加法工程。工程方法與必要性還是希望再思考。」
在綜合座談階段,與會的夥伴們一方面對機關在減法工程的努力表示認同,另一方面也對機關持續進行的溪流工程,給予深深的轉型盼望,期待能更嚴肅思考治理必要性及工程作法,並加速溪流復育的推動進程。
這部分牽涉的就不只是工法技術上的問題,還包括周邊的土地利用、民意代表不當的地方服務、過高的資本門 (工程) 預算、公務員承擔的國賠究責壓力,以及民眾自身的災害風險調適意識。
望向溪流保育及復育的未來,還有好長好長一段路要走,但若往回看近十年與農村水保署不斷爭執、磨合下推進的制度成果,還是值得給機關一個大大的鼓勵,剩下的大家再一起繼續努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