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從「撞牆之路」到「洄家之河」,打開水利與生態共存的想像
今年三月,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在各界矚目下揭曉。在眾多參選計畫中,由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推動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不僅榮獲水利設施改善類「特優獎」,更一舉奪得首屆年度最高榮譽——「河川復育特別獎」。 評審指出,這不僅是一項水利設施改善工程,更是一場生態思維與傳統水利觀念之間的深層對話。長期以來,灌溉取水與生態保育被視為水域治理中的兩難選擇,而本案則以不到700萬元的工程經費,透過創新技術與細緻溝通,展現「河相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可以與「灌溉穩定」並存的可能。 本計畫系統性地優化並降低遠望坑溪中三座抬水堰及11座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全面改善長達1.1公里溪段的生態環境。作為台灣首度全面實踐「近自然工法」的河川生態改善工程,本案成功示範了如何在維持社會功能的同時,實現生態改善,為台灣河川復育運動踏出了關鍵的一步。 灌溉用水需求及生態保育的兩難 田寮洋一、二、三圳位於雙溪河支流——遠望坑溪上,是雙溪河匯入大海前最後一條主要支流。為了穩定周邊農田的灌溉水源,農田水利署過去在遠望坑溪中陸續設置了三座取水堰,其堰體高
台灣河溪網
7天前


眼底城事/什麼是河川溪流復育(river restoration)?
2025/06/06 文:摘錄自《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 》 河川溪流復育,就是河川的「生態復育」(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自然保育 (nature conservation)的重要一環。生態復育的初衷,是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 個「過程」,是人為協助劣化或已消失的生態系恢復健康的過程。河川溪流復育工作 所改善或修復的主體通常是河川的棲地環境,並非只是化學面向(如水質)的改善,更包含物理環境的改善,期望透過河川棲地的修復,提升河川的生物多樣性。 河川溪流復育也可視為是一種河川工程,但與防洪、取水等為安全保護或經濟發展的傳統水利工程不同。河川溪流復育,是以恢復生態健康為目標之「生態工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現今的河川「復育」,早已跳脫必須要「恢復至人類干擾前的原始狀態」的概念。為什麼復育不等於恢復原始狀態?流域的環境塑造了河川,但很多流域環境早已伴隨人類開發行為而有了重大改變,尤其在土地開發不可逆的情況下,過去塑造、影響河川的機制——或稱為「營力」——已經隨著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人為設施
台灣河溪網
7月14日


眼底城事/當我們跨越一個轉型的山頭,踏上與自然共好的河川治理之路
今年三月時台灣河溪網舉辦了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頒獎典禮暨台灣河川復育論壇」,也是本月(六月)眼底城事專題的起始,期望透過由此論壇開啟並延續關於河川復育的相關討論,而有了這次「 河川復育,為台灣找溪望 」的專題。 2025/06/04 文:zining 台灣河溪網是由關心河川溪流健康的夥伴發起的組織,並自2019年開始針對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進行金/爛蘋果獎的評選,現勘各個縣市的水環境改善計畫,檢視相關水環境的治理與工程細節,提出優良與不當施作的案件及相關建議。持續至2024年時,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即將結束,河溪網仍持續關注水環境與河溪工程,而推動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鼓勵公、私部門共同改善河川生態環境。這七年間的努力,將台灣河川的治理方式,逐步往恢復河川健康的自然解方靠近。 在論壇的開場,台灣河溪網協會廖桂賢理事長說明,台灣河溪網作為NGO,不是要站在工程的對立面,而是 要跟工程人員、跟政府站在一起,攜手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透過「希望工程」的獎項作案例,讓大家了解到能兼顧取水、照顧生態、也仍能防災,兼顧社會需求的方法,「自然解方」是能
台灣河溪網
7月3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