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專訪
- 台灣河溪網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梅雨季已然降臨,傾盆大雨不僅令人濕身,也可能引發您對淹水的擔憂。面對極端氣候已成既定事實,我們應如何調適,以應對當前的環境挑戰?
聯合報系「#河好如初」專題網站邀請協會理事長廖桂賢教授,為我們深入解析「承洪韌性」與「水患治理」,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水環境之間的關係。
廖教授在「水患治理」文中指出,台灣的水患治理不應再僅依賴工程手段,這是關鍵所在。儘管轉型之路充滿挑戰,但台灣已踏出第一步。中央與地方政府皆已推動「#自主防災社區」,以強化民眾的防汛整備與應變能力。
此外,水利署已藉由《水利法》修法,推動「#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政策,並利用農地實施「#在地滯洪」,使土地能承納部分洪水,減輕水道負荷;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亦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期盼透過自然解方降低水災風險。上述政策的成功推動,有賴於民眾的積極支持,才能讓台灣順利踏上水患治理的轉型之路。
兩大主題共分四篇點出當代觀念的盲點,錯過可惜,快來點擊連結觀看完整文章!

Σχόλι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