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溪網從2017年到2023年推動前瞻計畫中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公民評選之金爛蘋果獎評選活動,綜合五屆資料,我們以地圖呈現當年現勘案件的地點、各項評分、執行單位、該案核定金額與相關公司。透過地圖的完成,其中蘊藏耐人尋味的議題值得提出來,再與各位關心河溪工程的朋友們分享。
本次,我們要聚焦在各案件的「生態功能得分」所呈現出來的故事。
圖例說明:此圖呈現2017年至2023年台灣河溪網協會舉辦的前瞻計畫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之公民評選金爛蘋果獎,歷屆現勘案件資訊。其中紅色為生態功能評分得負分,黃色為生態功能評分得分在0~10分間,藍色為生態功能評分得分在10到20分間,綠色為生態功能評分得分高於20分的各現勘案件。
生態功能得分的平均數沒有因為持續辦例公民評選而全面提升
從地圖色標顯示可見,代表中高分的藍色和綠色非主要顏色,以黃色(0~10分)為大眾。甚至第一屆的生態功能分數得分高於10分(即藍色標)的數量還比第二到四屆多。唯一出現綠色標的是第四屆。其背後原因呼應第五屆金爛蘋果獎公民評選結束後,協會發表於粉絲專頁的貼文整體評價與課題有分析到。
評鑑的案件距離實質提升生態功能及社會功能,仍還有好一段空間。從計畫選址、規劃策略到相關設計及執行方法,需要有更多交流共學,以及地方溝通醞釀。另外,堤內空間活化與遊憩需求取代水環境改善是累積下來發現的課題。仍有大多數計畫僅投注在堤岸上或堤內環境整理活化、設施維護更新;或是以觀光遊憩建設作為主要工項,生態考量往往限縮在工程如何減少生態影響,而未能進一步思考計畫如何修復自然、提升生態功能。河岸空間活化不一定代表親水程度提升,若水體不健康、受堤防阻隔、未能進一步恢復河川自然型態,則計畫只是以水當作背景與爭取預算的條件,服務民眾其他遊憩需求,未能真正提升親水效益。
當時協會提出兩項改進建言,一是回歸政策目標,增進各地對修復河川生態系的鼓勵,二是不只將水當背景,促進實質親水設計、精進政策論述。其實也間接反映出為何連續五屆的監督卻無法在生態功能面上見到進步,因為各案件的設計離修復河川生態尚遠,評分僅能就有無直接傷害既有環境中的生態條件來評分。
五屆中最認真與最擺爛的案件
雖然每一個案件的環境背景不同,但是把「生態」當作形容詞使用在計劃書中,卻不見現實作為的案件,跟認真考量案件背景後採取相關措施的案件之間有用心程度的差別,所以案件執行單位「處理生態議題」的態度依舊是可以比較的。接下來就分享歷屆中生態功能得分裡最認真與最擺爛的例子。
眾多案件中,宣稱案件具有生態功能實際上對當地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歷屆之最,即第一屆第一批次的苗栗縣大安溪生態景觀公園亮點計畫-苗栗縣大安溪生態景觀改善,得分負24.27。當時的公民評審表示「本工程破壞當地自然環境,使得原有生物棲地銳減,且大幅增加不透水鋪面,影響土壤入滲功能致水文循環嚴重劣化,而排水溝則是設計不良,現勘時可見水體無法流動,難以正常流入、排出,導致水質惡化。另外雖設置公園欲吸引民眾使用,惟地處偏僻、交通不易,公園使用率極低。刻意使用石虎意象而設計許多非必要設施,與在地並未產生正面的連結。」。
另一方面,歷屆生態功能得分最高的案件為第四屆第三批次的臺中市筏子溪水環境改善計畫-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得分27.25。當時對此案的生態功能評價極高,因為整個計畫進行中考量施工時對環境的影響、施作內容無太多硬體工程,改善水質也提升生物棲地品質,且濱溪植被成長。淨化後的水導向至大社支線,增加農圳水流範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