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溪草帶留下了,然後呢?
- 台灣河溪網
- 2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5月23日
小孩子才做選擇?優先順位的選擇是常態的必要,但若採取的方案有考量自然作用力,來兼顧原本河溪就提供給我們的各種服務,「都要」,應該也點得到喔~
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年度河川失望工程評選進行中,要前瞻要進步,往往也需要從回顧中反饋調整。冷冷的冬日,讓我們前往流淌於車來人往市區的白米溪(蘇澳溪),看看2022年金蘋果獎入圍之一『宜蘭縣蘇澳高灘地水環境改善』的現況:

人魚分道又同居,濱溪綠帶下滿滿的生機
白米溪就貫穿過蘇澳鎮發展的中心,經過火車站從蘇澳港出海。市區有4座橋可張望俯視這綠色水岸。進入蘇花海岸區的前驛,發源自海拔近千米、近年赫赫有名全台雨量王的西帽山後,陡降入平坦的平原,工業用民生用取水後僅剩緩緩水流,往上游望水影中映著山光,鷺鷥停棲兩岸樹林,幸運的話雨季刷過灘地上找找小環頸鴴,因此步行過溪的60秒,蘇澳人的目光似乎會更多停留在橋上風景。趴著記錄水下的我們,經常聽到省道上傳來:「ㄝ~有在動,是活人啦~」,趕緊揮揮手中相機請大家免去報警;也有釣客看著漂流下來的觀察員:「我剛以為是大垃圾袋!」人來人往的關愛,加上鴻毅志工巡守隊的維護與巡查,這裡不能做壞事呦~


那你們趴在水裡在看什麼?
你看橋墩周遭水深一點的地方,在吳郭魚中混著烏魚群;但真正熱鬧在草叢下。大雨前後或久雨的冬,外面淺而強勁的流速只有趴低的鰕虎、毛蟹待得住,大多數魚蝦都在草叢附近,沼蝦、海龍穿梭在風平浪靜的草莖巷弄,花鰍、叉舌鰕虎歇在流速受摩擦減緩而沉澱細砂的草叢邊緣。夏天河道中央的淺水區也熱到不行,草叢剛剛好的阻力使的水流長期往河床下沉,形成稍稍深個10~20公分的相對深流區,這對體型較大的湯鯉粗首鱲(當然也有一整群的吳郭魚)真是救命的清爽;碗米仔也運用這流暢的流心帶,排隊張嘴就有水流送來的大餐。大群的雙邊魚、湯鯉小魚,圍繞在草葉巷弄撿食豐富的碎屑和肉眼難辨的生物們,育嬰房無誤!20m的河長距離可以有超過30種的原生魚蝦蟹,絕大多數都住在水陸交界的草叢下。





這麼熱鬧!蘇澳人知道嗎?
當然!水邊草叢的秘密,士敏國小最知道。早在2019年地方青團 蘇澳KPI 就曾與學校合作認識家鄉的課程,下水帶著小網調查是小朋友最愛。到近年白米溪儼然已是新教室,河溪一路到海的校本課程蓬勃發展著,更開始有他縣市的學校共同享用課程發展的成果,及白米溪藍綠帶匯集的的生機。



改了又改的多方集思參與過程
蘇澳溪高灘地水環境改善的結果,讓原本被防洪牆隔開的溪流,重新城為蘇澳市街的風景。行人的穿梭不僅只從橋樑橫越溪流,開始有更多居民願意沿著河濱散步,從接近港區的濱海帶,步行到火車站或市街,沿線飯店、地創據點的遊客,也被推薦進入水岸好奇地參與宜蘭人的親水生活。溪畔的活絡並沒有犧牲濱溪綠帶,這樣的成果來自改了又改的民眾參與,也包括注定被老天爺收回去的調修:
親水階梯下可以直接親水?沒有預測到沖淤變化的分佈趨勢,終究成了草長草消的泥灘地。設計種植了多種植栽,樂觀的維管想像仍不敵自然演替的收回。想在接近河口的平原緩流放置大石能造潭瀨?還是能有組跳石聯樑涉過溪?改了又改雖然大雨過後就各自放生了,但牽手卡住的石塊區意外成了禿頭鯊成魚和鱸鰻的新棲地,讓下游添了環境多樣性。


但這些經驗或許能讓新一期計畫,更理解並善用自然的力量,因為宜蘭縣政府水利資源處 主持了民眾能參與討論凝聚共識的機制,使景觀遊憩、水岸安全、和生態棲地維持,能找到妥協後成就的共同需求。
雖然只是一條市鎮裡的小河,不野、不完美,中游以上被取水會乾涸,也仍然承接著市鎮排出的污水。但青壯鄉親們正逐漸找回兒時涉水抓蝦的樂趣,河濱商家也能視溪畔為推薦踏青的據點。而濱溪草帶從規劃時就被接納留下來了,現在她仍在鎮民漫步的腳邊,默默地庇蔭出的小溪豐饒的可能。

推薦閱讀:
野草巷弄的秘密:我們都住「蘆桿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