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 2024初階課程

2024 初階課程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河溪網協會

​協辦單位: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

適合對象:對河溪議題感興趣之大眾及從業人員

費  用:每堂課250元,課程結束兩週內可觀看回放

時  間:4月至10月的週一或週二晚間

流  程:19:00–20:00專題課程,
     20:00–20:30交流討論

進行方式:實體與線上直播同步

課程地點:台北NPO聚落,靠近捷運中正紀念堂

人  數:實體每堂30人,線上120人

報名截止:每堂課於開課當日中午12點關閉線上報名表

課程延續去年實體及線上同步直播,讓距離不再是學習障礙。今年將額外提供報名學員課後兩週內影片回放連結,無論是不小心錯過時間或想要課後複習,都有更多選擇!

240318_2024河溪學院初階課程設計_課程DM-02_edited.jpg

【系列課程介紹】

2024年初階課程共推出13堂課,涵蓋「河川科學」、「河川管理與治理」及「人與河川互動故事」三大面向。


河川科學、河川管理與治理:
從了解台灣河川獨特面貌,到探討河川連結性對於生態系重要性,接著以蜻蜓、藻類及淡水魚在河溪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和當前河川管理下面臨的困境,揭示棲地保育急迫性。面對已劣化的棲地環境,一同來認識積極改變的可能─河川復育。以恢復河川生命力為目標,政大指南溪河相修復計畫正在進行。而水利工程設計思維及河川治理體系轉型展望,則是創造一個對話空間,在增進相互理解下尋求未來道路。


人與河川互動故事:
當我們與河川的距離越來越遠,對河溪的想像似乎也變得狹隘。今年針對人與河的故事安排了四堂課,課程包括從河川下游的河口環境史與環境運動故事,到以戶外教育者觀點談親水行動,最後走到河川中上游,以環境藝術教育以及由公民促成的河溪復野計畫。希望能從講者們的經驗出發,帶來人與河川互動關係的更多元想像。

【單元課程簡介】

河川科學

04/09 臺灣河川特性 |黃誌川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本課程以介紹臺灣河川特性為主,從綜觀的臺灣地理特性輔以基本的水文地形概念來說明臺灣河川侵蝕、風化與營養鹽傳輸的特性。臺灣的地表作用深受內外營力影響,內有頻繁的構造運動為舞台,外有溼、暖氣候的推波助瀾並加上熱帶氣旋的侵襲導致臺灣的侵蝕、風化、營養鹽傳輸方式獨樹一格。越深入瞭解臺灣河川將更能對永續的經營管理有更好的想像與輪廓!

04/23 從河川連結性認識河川生態系統 |陳嘉修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經理 一條健康河川中,生物、物理、化學各類因子搭配時間空間尺度的變化,依循著不同面向的連續性,串接成彼此互動的動態系統平衡。而該系統內的各個生物,幾百萬年來也據此演化出各自的最適生存策略,交織出相互依賴的生命網絡。這堂課將透過河川不同面向連結性(縱向、橫向、垂直)的觀點,幫助學員建立對於完整河川生態系統的初步瞭解。

05/07 河川生物認識-蜻蜓|李宜龍 臺灣蜻蜓學會秘書長 蜻蜓目昆蟲是依賴水域生存的昆蟲,是水棲昆蟲的成員之一,他們擁有鮮豔的外表,除了偶而會遭遇人類騷掃、捕捉的壓力外,由於水環境的污染、破壞,造成棲息地的減少,導致一些蜻蜓的族群面臨生存困境。這次的演講將介紹蜻蜓的生息與特性,以及台灣幾種蜻蜓目昆蟲遭遇到的保育課題。

河川管理與治理

05/21 河道施工對微藻棲地之短中長期影響|周傳鈴 藻田生態有限公司董事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各地相繼傳出暴雨氾濫成災事件,公部門為防範洪災使暴雨能及時宣洩,許多排洪治水工程接續加入河川整治行列。 防洪治水工程多偏重結構設施的完備,對於整治前後之流速、水深及底床變化關注不多,溪流是微藻重要的棲地,河道整治過程,鮮少去顧及這些以溪河為家,附著在水裡的各式各樣基質上生長的矽藻類群。 本次演講以藻類生長樣式為例,介紹溪流藻類微棲地多樣性,並且探討工程進入施作後,由藻類棲地變化評估溪流生態短中長期影響。

06/04 河溪魚類的生存困境與挑戰|劉奇璋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臺灣淡水魚目前面臨著什麼樣的威脅?課程將針對棲地破壞、外來(含跨流域)入侵種以及經營管理策略缺乏等三大面向進行討論,從河溪的天然特性與人為破壞與整治、人為棄養、放生、放流、釋獲導致的外來種入侵,到主管機關對於淡水休閒漁業長期忽略與不作為,使臺灣河溪魚類面對種種困境與挑戰。最後,將跟大家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

07/02 河川復育入門|王筱雯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河溪為我們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福祉做出了貢獻,對於生物多樣性、環境穩定和人類健康極為重要。 面對因人為活動而劣化的河溪環境,我們可以做什麼?這堂課將透過河溪復育案例的介紹,幫助學員了解河溪復育的相關議題,以及綜整考量不同面向(河相、水文、生態等)的營力與動態對於河溪復育的重要性。

07/23 指南溪改造經驗分享-恢復河川生命力|蕭向吟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臺灣河川營造過往的做法,是先使用混凝土堤岸確保防洪目標後,再以表面綠美化希冀改善生態與景觀。由於混凝土面層不具有生態發展所需的粗糙度及透水性,在此基礎上的綠美化無法真正符合現今對於多樣生態系與豐富自然景觀的期待。 透過指南溪的改造案例說明如何在不使用混凝土面層的情況下,讓防洪、生態、景觀的目標畢其功於一役。

08/06 河川水利工程之規劃設計思維|陳葦庭 以樂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水利工程,以工程技術結合自然環境來合理運用及解決水資源問題,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品質。這堂課將從認識河溪的水利工程與其背後的規劃設計邏輯開始,透過案例介紹以工程方法解決人們所遇到與水相關的議題,又能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作法。

08/20 臺灣河川治理體系與展望|鄒明軒 台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 河川溪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聳堤防減少淹水頻率,但也阻隔了人們學習如何親近河川、與水共存。近年興起的河川環境營造及水環境改善,是帶來親水環境、重建人們與河川的連結,還是加深民眾對於溪流應該被整形的刻板印象?需要大家共同反思。 河溪治理變革走到荊棘滿佈之處,河溪生態價值的倡議與遊說,難以全面走入政府運作實務。河川利用的各種期待,與維繫河川機能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讓我們試著從河川環境管理,以及形塑流域公民共同體切入,一起來想想辦法。

​人與河川互動故事

09/09 非人物種啟示-河口環境史與環境運動故事|黃瀚嶢 生態圖文創作者 (本次課程時間為「周一」,敬請留意!) 怎樣才算是理想的河口環境規劃呢?這該詢問生態專家、水利專家、還是都市規劃專家?或許最該問的是在地社群,但,誰又可以代表在地呢? 台東知本溪口北岸,曾經有多次不同的開發歷史,當把聚焦的時間拉長,空間拉大,關係的網絡拉廣,廣到不止是人的時候,或許我們能看出不同的回答方式。長期在知本溪口訪調並參與環境運動的黃瀚嶢,將在本演講中分享來自東部的觀察心得,以及非人物種帶給他的多重啟發。

09/24 行動的力量-從怕水到帶人親水|蔡知剛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實驗教育工作者 (想親近河海等水域,卻不知從何開始?本次將以親海為主軸,分享與水互動經驗與啟發。) 大海,如此的廣闊無邊、捉摸不定、深邃而充滿力量。任何生命在祂面前,都渺小的彷彿不存在一般;身在其中,就連呼吸都需要努力才能延續。近年,常聽聞類似的口號:「台灣是個島國,我們是海島的子民。」但也許事實是,即使我們想要親近祂,也不知從何親近起。 曾經我以為自己會是一個終其一生待在陸地上的人,直到 2015 年參加某次活動,親身進入大海,見識各種海的面貌,看見與海關係親近之人的樣貌。從此開啟了自己對大海近十年的追尋。如果你也曾想要親近水,卻不得其門而入。希望這段追尋的過程,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10/08 環境藝術教育經驗分享-從認識家鄉河川開始|陳科廷 採集人共作室主理人 在漫漫時間長流中,居民與河流共生的記憶與技藝,從北勢溪順流延展、沿線沖積至下游的淡水河口,匯流共聚成為一條故事之河。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的坪林,全區被劃設於水源保護區中,嚴格的法令管制,深刻影響坪林地景與居民的生活樣態。 陳科廷與夥伴透過《坪林有河不可—記憶與技藝的合流》計畫與坪林實驗國中、坪林國小合作在地河川系列課程,帶領學生建構水知識、訪談長者故事、實地觀察發現議題、創作產生行動讓在地知識在社區與校園間流動循環。同時以時間為軸線作為理解過去、探究現今、想像未來的地方學第三階段,透過共同流淌在這條生命故事之河中,伴隨與水流的對話,開啟一段新的想像。

10/22 公民的力量-種瓜坑溪復野的心路歷程|許秋容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課程簡介將陸續更新)

相關課程紀錄請見​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