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發佈暨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徵件啟動記者會

已更新:7月3日


[發稿日期:2025年6月26日]


「為台灣的河川復育行動鋪路!台灣河溪網攜手景觀學會、生態公會共同發佈河川復育設計指引,邀請各界共許河川永續治理願景」


台灣河溪網協會於今日對外發表醞釀已久的《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這部新出版、初啼試聲的工具書,不僅希望為台灣的河川復育工作提供一套概念指引與設計策略,也在與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合作出版下,進一步邀請各界一同提倡河川復育,共許河川永續治理願景。同時,台灣河溪網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也同步啟動徵件,廣邀各地推動河川治理轉型、河川環境改善的公部門與設計團隊,提報具有生態改善價值、具河川復育啟發性的計畫,一同鼓舞更多的好事發生!


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廖桂賢表示,近年來,台灣民眾愈來愈關注河川溪流健康,不能接受河川全面水泥化的治理方式,公部門也開始推動「水環境改善」。如今,透過各方努力,國內已出現零星河川復育的好案例,台灣的河川復育已開始萌芽。台灣河溪網協會身為關心河溪健康的民間團體,希望扮演串聯各界積極推動河川復育的角色,因此推出《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奠基在國內外累積的寶貴經驗上,為台灣開展一個河川復育運動。


這份指引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是連結水利水保、景觀、生態等多元專業領域的橋梁。台灣河溪網協會近期與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生態網絡合作平台,讓河溪生態情報資訊與河溪守護網絡圖資能有效共享,並共同推展河溪棲地調查及河溪公民培訓等相關計畫。在「河川永續治理」的願景倡議下,藉由河溪守護社群的行動力,加上生態專業的評估與技術協助,彼此攜手致力河川環境永續管理、減輕河溪治理對生態的衝擊,以回應「生物多樣性零淨損」與「自然正成長」的全球目標。


此外,台灣河溪網協會透過與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合作,借重景觀專業的視野與投入,讓河川復育設計能夠更貼近自然紋理,提供兼具美學與生態功能的解決方案。這將引導河川相關工程設計從傳統防洪功能導向,轉向更全面、更順應自然機制的生態及地景修復,並以「生態系服務」作為核心概念,確保施作成果能夠提升整體生態系的健康與功能。


台灣河溪網表示,這份指引的運用,以及與兩大專業產業公會及學會的緊密合作,將能凝聚產、官、學、研及民間的力量,為台灣的河川復育行動開啟嶄新篇章,邁向河川永續治理的願景。


《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實踐河川復育的行動藍圖

《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從河川復育的定義與目的出發,以「恢復河川連結」及「恢復河川生態系服務」為核心設計目標,並提供具體的工作與設計策略。這份指引的出版,為河川治理與管理領域打開「河川復育」的深度討論,並透過「生態系服務」的概念,整合水利水保、景觀、生態等跨領域專業,以公私協力推動河川復育。


為了讓這份指引能被廣泛利用,台灣河溪網協會將指引的電子檔案公開發布於協會官網上,供需要的實務工作者與關心河川溪流的公民下載,讓指引的效益最大化。同時,協會也推出紙本書作為捐款禮,邀請各界透過捐款,支持協會持續投入更多河川復育行動與倡議。


本次公布之指引為1.0版本,協會將會滾動調整,未來不定期推出更新版本。台灣河溪網協會邀請所有應用此指引的單位與個人,不吝提供寶貴的應用經驗與回饋,讓指引內容持續精進,更貼近實務需求。


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點亮台灣河川的未來之光

本次記者會同步揭示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評選活動的正式啟動。首屆獎項發掘數個創新的河川環境改善案例,展現台灣在河川復育上的潛力。第二屆評選活動啟動,希望發掘更多從傳統防洪整治轉向生態修復的新興案例,鼓勵主辦機關或設計團隊投件,讓這些實踐經驗能被看見、被肯定,共同點亮台灣河川的未來之光。


台灣河溪網協會表示,只要水利水保、生態、景觀等專業領域彼此合作,以及所有關心河溪環境的公民們彼此培力成長,河川復育不會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及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徵件啟動發佈之際,期望能激發更多關心河溪環境的在地公民及公部門,一同追尋河川永續治理願景。



台灣河溪網協會誠摯邀請各界朋友,一同響應《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之推廣應用,並鼓勵推出優良案例的單位,踴躍報名第二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的徵件活動。



新聞聯絡人:

鄒明軒 秘書長 0933-455768

劉長青 研究員 0911-786401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