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飛離島不玩水,只為全國水環境計畫【第二屆金爛蘋果獎回顧】
已更新:2022年12月24日
秉持「以理性專業,為河溪發聲」的台灣河溪網,2022年再度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之「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進行民間的現勘與評鑑,選出第二屆的金蘋果與爛蘋果得主。 為了督促「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朝向真正前瞻的方向進行,並引起各界對水域 生態健康的重視,由長期關心河川溪流保育與復育人士組成的台灣河溪網,2021年開啟了第一屆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的評選。
評分結果:
#14天 #走訪15個縣市 #共48件 #將近27個公民團體與個人參與
從五月到八月,台灣河溪網成員與在地的夥伴自籌經費,前後花了14個整天,共走訪15個縣市。本屆評選係針對106年核定、109年五月前完工的第一、二 批「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扣除單純的水質淨化、下水道工程計畫之後,共 48件計畫進行現勘評分。此次有將近27個公民團體與個人參與現勘評審,根據事先研擬完整的評分標準,以「生態功能改善」(佔 30%)、「社會功能」(佔 30%)、「計畫執 行程序」(佔 30%)、「設計」(佔 10%)等四大面向進行評分,其後再經由綜合討 論,選出第二屆的金蘋果與爛蘋果。

(一)說明

「生態功能改善」(佔 30%)、「社會功能」(佔 30%)、「計畫執 行程序」(佔 30%)、「設計」(佔 10%)等四大面下各有細項,為得是聚焦各項功能的實際效用是否能達到全國水環境計畫-「水與環境」的願景:「與水共生、共存、共榮」。經過分數統計後,選出第二屆的金蘋果獎2件及爛蘋果獎3件。
(二)金蘋果獎講評:

本屆金蘋果得主,河川類為台南市的「鹽水區月津港水環境改善計畫」。
「鹽水區月津港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項目 包含水域清疏,以及應雨水與家庭污水分離處理,雨水直接排入月津港水域,生活汙水則接管截流送至既有廢水處理廠及新建礫間處理場。
此外,並透過三個分項計畫來改善月津港的整體水域環境;月津港除了銜接橋梁的護岸較陡之外,其它護岸皆改善成1比3較緩之草坡護岸,坡腳以石頭蛇籠保護後再覆土與植生,可作為昆蟲及其它生物棲地,坡腳最底下再以人工菱形疊石排列交替穩固。月津港兩側護岸上僅修護舊有步道舖面,並植複層植栽,步道旁以淺溝收集雨水後再排入水域防止沖刷,未再增加水泥硬鋪面。

金蘋果另一位得主,海岸類為高雄市的「鹽水區月津港水環境改善計畫」。
「彌陀漁港水環境改善計畫」則以港區航道內疏濬海砂放置於南側, 並以砂腸袋防止再流失,復育沙灘功能,營造出海水自由交換的淺水域,提供魚類等生物棲息,且沙灘已有股窗蟹及角眼沙蟹進駐棲息利用,因此鷺科水鳥已前來覓食; 復育沙灘上有涼亭共長者休憩,亦有以在地漁業資源文化打造一座豔陽下不燙手的磨石子大型溜滑梯,利用興達漁港舊基樁打造一座蜿蜒步道於淺水域上供民眾接近淺水域。
台灣河溪網成員、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表示,此兩案件獲金蘋果獎,是因為計畫內容皆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優先,且仍能提升水環境之社會功能,並有完整的公民參與所形成的共識。
(三)爛蘋果獎講評:

本屆爛蘋果得主有三件,不但沒有改善還破壞水環境,因此頒予爛蘋果獎。
第一件為金門縣的「金沙溪流域水環境改善計畫」。
台灣河溪網成員、長期研究水獺生態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金沙溪流域水環境改善計畫」執行前,已知金沙溪沿線是水獺的活動熱區,也是大鱗梅氏鯿最重要的棲地,除此之外,金沙溪還有其他諸多生態議題,然而工程單位卻不顧多位專家顧問明確提醒該溪的生態關注區域及相關保育措施建議,仍大開大挖、巨幅擾動水道,清除溪岸自然植被,代之以陡直水泥護岸,破壞原有棲地生態。


第二件爛蘋果獎同樣在金門縣,屬金門縣「烈嶼清遠湖水環境改善計畫」

「烈嶼清遠湖水環境改善計畫」之設計、施工都沒有考慮該溼地的生態特性,大幅擾動濕地、破壞濕地品質,包括在施工過程中放空湖水、大肆開挖湖底,以棄土填埋原本湖池作為他用,移除既有樹群,護岸水泥化,岸邊甚至貼上磁磚等,加上水閘門阻斷潮汐,導致原溼地生物多樣性喪失、溼地生態系劣化、溼地生態系服務降低。



第三件金爛蘋果獎是苗栗縣的「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銅鑼段」

「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銅鑼段」計畫,則是利用高灘地興建了三公里長的自行車道。長期關注石虎棲地保育的台灣河溪網成員、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王豫煌表示,西湖溪銅鑼段原本的濱溪地帶為石虎及其他野生動物可利用的棲地,自行車道的興建破壞了濱溪植被的生長空間,寬直的防汛道路與自行車道對野生動物在棲地間的移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再者,花費龐大預算興建的自行車道破壞原有自然景觀、棲地復原的機會及水文、氣候調節功能,且使用率低落,但每年又必須投入許多維護管理經費,對於地方財政又是一大負擔。



(四)與前一屆相比:
以上三個案件之所以為爛蘋果,是因為完全與水環境改善之計畫目標背道而馳。
台灣河溪網召集人、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表示,相較於去年評 選之 23 件案件(均為第一批次),今年評選之 48 件案件(包括第一、二批次)整體而言較去年有進步。去年23件案件中有5件總分為負分,此屆48件案件中有三件負分,稍有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