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環境藝術教育經驗分享-從認識家鄉河川開始 課程紀錄

作家相片: 台灣河溪網台灣河溪網

10月8日由採集人共作室主理人陳科廷老師帶來「環境藝術教育經驗分享–從認識家鄉河川開始」的課程分享。他引導學生了解坪林的自然環境與家鄉故事,並透過藝術創作表達觀察成果及關注議題。



從尋找長輩與學生都有感的話題開始


由於過去坪林對外交通不便,居民需要自給自足,依賴環境取得生活所需的資源,逐漸發展出許多與自然共生的技能。例如,用月桃葉製作綁繩,或捕捉毛蟹和魚類。然而,隨著坪林被劃為水源保護區,並興建水庫,這些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包括污染水源的產業(如養豬)被禁止,當地的豬鴨改由外地供應;茶產業也轉型為環境友善的種植方式。此外,水庫的建設阻斷毛蟹洄游路徑,使這些生物不再常見。無論是對於坪林的長輩及學生來說,河川都是一個共通有感及想討論的話題。


循序漸進設計從過去到想像未來的課程


因此,科廷與團隊針對坪林實驗中學,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循序漸進設計不同課程,從了解過去與河川有關的生活,到觀察現在生活中發生的環境議題,再到未來,想像與坪林發生的關係是什麼?或是希望坪林未來變成什麼模樣?(補充:因坪林只有國小與國中,所以學生在高中之後會到外地讀書,接著也可能留在外地工作。所以,想藉由課程讓學生想想,想和坪林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讓學生與自然環境及在地社區建立連結


其中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時光之流》,學生以傳統植物染會使用的大青作為染料製作布簾,透過染布記錄故事與觀察,作品用沙漏象徵時間流動,串聯過去與現在。例如,從早期河邊洗衣的日常到現今使用洗衣機的便捷;而過去的河流中有許多垃圾,在興建汙水處理廠後,河流變乾淨了。布簾製作完成後送給接受學生訪問的坪林老街店家懸掛於店面,若是經過老街的大眾對布簾感到好奇,店家也可再述說曾經發生在此地的故事。


還有坪林尋怪,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環境議題用當地的土壤捏成泥偶,放置在各個角落,有興趣的大眾可以透過網站按圖索驥去探索學生眼中的坪林樣貌及遇到的議題,是很有意思的發想創作。而沒有透過燒製的泥偶,也會隨著時間自然風化消失,成為環境的一部份。


透過課程讓學生能親近坪林自然環境,了解當地資源,將觀察或聆聽到的故事由藝術創作進行轉化,並再回饋給社區。學習可以不只侷限於教室或課本,包括生活中的居民、自然環境與社區都能成為學習對象。同時,教師也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能與學生一同進入社區學習,共同參與記錄社區資料。



11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