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河溪網

【台灣河溪學院】行動的力量-從怕水到帶人親水 課程紀錄

9月24日由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實驗教育工作者,蔡知剛老師分享「行動的力量-從怕水到帶人親水」,從自身經驗出發,希望能帶給帶給想要親近水,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一些啟發。



從釐清腦中模糊的想法開始


在課程中,知剛老師請與會者拿出紙筆,透過「指南針活動」嘗試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思考,來拆解腦袋中的想法。從東邊開始,寫下感覺到興奮、期待的事情;接著是西邊,將擔憂和害怕的事情記錄下來;再來是北邊,對於一開始寫下的興奮或期待的事情,還需要做那些準備,才能讓期待的事情真的發生?接著是南邊,在從前面三個方向書寫過程中,覺得自己的立場是什麼?下一步要怎麼做?最後,把視角拉遠,想像面前有這四個方向,此時,發現了什麼呢?


有時,我們對於想做的事情,會因為擔心害怕而猶豫不前,像是想親水卻因對水的陌生,而索性不要接觸。但難道只能想,而沒有辦法再往前試試看嗎?透過指南針活動,去看見及釐清心中的期待以及擔憂,並且思考風險管理,或許,會更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進行?


行動的力量是什麼?


知剛老師透過實際與自然相處的經驗中理解到,無論環境怎麼改變,向自然學習的方法都有共通的方法。


如同紀錄片〈章魚老師〉,主角為了要在自然中學習,每天都規定自己至少要下海一次,在海中找到的東西會帶回來細細地觀察並做紀錄觀察到的發現,透過實際行動和接觸,一次又一次累積與自然相處的經驗。


同時也分享過去前往阿拉斯加野地,因為野外環境和台灣非常不同,像是回到小時候第一次接觸自然,覺得非常開心。接著,在一次次探索中,慢慢拓展探索範圍。即使沒有人教,但透過自己去碰觸、學習,在能回頭、不能回頭以及熟悉、不熟悉之間,保持一個隨時可以撤退的餘裕。在這樣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新東西。因著在一個全新的環境,到後來逐漸感受探索、摸索整合了,風險管理的思考方式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最後,知剛老師也提到,所有看似冒險的行為,都是在充分準備下才進行,需要了解自身想要接觸自然的程度,也需要有風險管理意識。就像參加他人帶領的戶外探索活動,有人帶領帶領總給人較高的安全感。但是,參加者是否有想過,假使帶領者發生意外,該怎麼辦呢?身為活動的參加者,是掌握生命的人,還是把生命交託給別人呢?



10 次查看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