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走讀共學─南澳溪的美麗與哀愁

已更新:2023年10月27日

在上個月,我們參與了一場 #南澳溪走讀共學,是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南澳在地居民組成的「南澳地方共學團」所共同發起,同時邀請了武塔社區的長輩─永光大哥一同參與,分別從生態觀點及在地視角望見南澳溪的變化,及其美麗與哀愁。


河川塑造出潭、瀨等多樣的棲地環境

這次的共學活動,我們「走」進了南澳溪的⽀流—無名溪,趴在水中,以3D延伸的視角,來看看水中的樣態。


⼀開始,映入眼簾的便是刻意堆聚形成的高灘地以及⼀整排位於岸邊的巨型消波塊,可看到消波塊的底部有以泥沙為底質的小型潭,把頭埋入水面下即可見到許多大口湯鯉、何氏棘魞 (外來種) 、臺灣石(魚賓) (外來種)*註1 等較大型的魚類;接著溯溪而上,在水流較急的瀨區發現日本瓢鰭鰕虎、兔首瓢鰭鰕虎、⼤吻鰕虎…等善於貼著石頭移動的魚類。而在水流較緩的濱溪帶植被下,則容易看到各種幼魚。短短幾百公尺的趴溪,看見了溪流裡不同生物有其偏好的棲地,水生生物不僅是需要「水」而已,同時也需要有不同類型的棲地。


註1:臺灣石(魚賓)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但因人類在有心或無意的狀況下,使該物種跨越其自然的分布區域,故在南澳溪屬外來種。





消波塊水面上的樣貌

消波塊水面下的樣貌





自然溪流水面上的樣貌

自然溪流水面下的樣貌




趴溪觀察情景

臺灣石(魚賓)





日本禿頭鯊(日本瓢鰭鰕虎)

石頭間緩流處的日本禿頭鯊

疏濬工程造成的棲地單一化

在看完水多樣的棲地後,我們即前往南澳南溪的莎韻橋與澳尾橋。站在澳尾橋,從橋上望向上游處,可見直線型態的河道。在南澳長大的永光大哥說,以前這裡是蜿蜒的河道,但現在都不一樣了。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韻如老師表示:


沒有被人為擾動的河流,最深的地方會是在岸邊,但因為疏濬把原本蜿蜒的流路改為直線,將河床灘地作為砂石車的道路,而現在大家所見就是因疏濬工程改變原本的河相,且未在施工後復原,導致溪流被限制在單⼀流路中,而無法順利發展至不同的流路(此現象為灘槽兩極化),亦缺乏不同的棲地類型供生物使用。

站在莎韻橋,從橋上望向上游處,我們看見遠端的河床上放著一堆疑似人為堆砌過的石堆。韻如老師表示,那堆石頭是因為疏濬工程,而把原先位於河道中的大石塊挖到河道兩側。在以前,這些大石頭會被賣給景觀園藝業者,雖然現在法規規定要將大石頭留在原地,但是現狀就是堆在旁邊,而未將石頭散落放回河道。


圖說:於澳尾橋往上游方向望去,可見因疏濬工程而改變原本的河相,且未在施工後復原,導致溪流被限制在單⼀流路中,導致灘槽兩極化現象。


圖說:於莎韻橋往上游方向望去,可見因疏濬工程而堆砌於河道兩側的石堆。


圍堤汲取過多水量減損河川廊道功能

看完疏濬工程造成的棲地單⼀化的河床後,我們一夥人抱著沉重的心情前往南澳北溪的金岳大橋。站在橋上往下游處看,可見很明顯堆高的土堤將水圍起來,而此處即用為「⼤南澳圳第二幹線」的取水。


因此,大夥人前往「大南澳圳第⼆幹線」引水口,看見剛剛大量被土堤引入的溪水,只有部分被引入水圳,而絕⼤部分則直接往下游排掉。可見雨季時並不需要圍取如此⼤量的溪水進到水圳,卻因為政府無法撥工程維護管理費⽤至臨時⼟堤的彈性改建,導致過多原本應在南澳北溪的流水進到導引的水路中。


圖說:「大南澳圳第二幹線」取水路徑示意圖。


未精緻化管理的農田水圳如同生態陷阱

最後,一行人來到「⼤南澳圳第三幹線水門」,目測水門下方的水面距離水門最高點約為⼀公尺,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在水門兩側溢漏⽔處,有數隻鰕虎正沿著水泥的三面光渠道抵抗水流向上,或是沿著水門向上攀爬,卻遲遲無法翻越水門,只見鰕虎被強勁的水流給帶往下游無處可攀附稍作休息。


此時眾人得出⼀個結論:「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初如果在出海⼜選擇另外⼀條大溪流,便不用面對人工障礙物所製造無法突破的難關。但若是農田水利署願意於夜間或無需耕種時評估農田灌溉所需水量,打開水閘門進行放水,這些生物便可通過此處而到上游繁衍、覓食。對於此,韻如老師表示: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之前有和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一同現勘此議題,並且有共識明年稻作灌溉期間保持聯繫,盡量不全流路攔截、也在研議若水情吃緊時的生物通行緊急措施。


圖說:大南澳圳第三幹線水門


兼顧「生活x生態x生產」的平衡管理方式

經過此次的共學走讀,我們記錄並分享了南澳溪的美麗,與生態保育所面臨的困境。我們都了解水是地球上一切生機的命脈,水生生態系統提供了許多物種的永久棲息地,提供了食物(魚蝦植物等)、藥品、木材等產品,以及洪水調節、改善水質、生物多樣性等多樣生態系服務。


對於有參與這次走讀的夥伴們,大家都一致地期許管理單位能將河溪生態系的健全視為管理目標,並對於人民用水的直接利益(工業、農業、公共供水)與生態保育之間權衡的管理方式,有進一步檢討與改善,包括:

  1. 農田水利署應朝向智慧水管理,以謹慎動態管理的取水方式,兼顧生活、生態、生產的需求。

  2. 河川局與縣市政府能檢討疏濬工程辦法,規範在施工後將石頭散落放回河道,與降低流路與灘地的高低落差,提供河流自然發展不同流路的可行性。


關注河溪健康,需要你我一起來

對於恢復台灣的河溪健康,仍有許多須被重視且檢討改善的課題。透過與在地夥伴一同走讀南澳溪,河溪生態的豐富面貌、河溪與人們的連結關係,讓這條溪流的意義不再只存在於取水跟排水,還有更多價值有待進一步認識與守護。


圖說:夥伴們坐在地上,一起交流走讀心得與感受

231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