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廖桂賢

被設計的河溪,都市河川廊道設計評論

原文章標題:河川廊道設計評論: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

2018.8.21發布於台灣河溪網粉絲專頁

作者:廖桂賢 (台灣河溪網召集人、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都市河溪

幾天前大雨過後的下午,我造訪了新竹市剛新落成的隆恩圳親水公園。這個景觀工程由知名建築師黃聲遠及其田中央團隊所設計。對於黃聲遠的「建築」作品,我一直頗為欣賞,但是坦白說,我對於隆恩圳親水公園這個「景觀」作品,頗為失望。景觀不是建築,差異甚大,能夠設計好建築的建築師,不見得能夠設計出好的景觀。


之所以失望,是因為我認為:「河川廊道」這樣有水、有陸的空間不該用設計純陸地開放空間的同樣思維來設計。我所謂的河川廊道,指的是包括河道以及其兩岸的陸地的空間;在自然的情況下,這兩岸的空間除了緊鄰河道的濱水帶(riparian zone),還包括洪水平原(floodplain)。先不論兩岸的空間,無論是自然河流或是人工水圳,其水道的本身都不該僅被視作「水景」,不該只是「僅供觀看之水體」。然而,在隆恩圳親水公園中,隆恩圳的本身仍然是一條欠缺生命力的水道,陸是陸,水是水,截然二分。水體甚至傳出臭味。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都市河溪

(僅供觀看之水體)


任何一條河流,大河或小溪,在流域未經人為干擾的自然情況下,河道能夠充分反應流域的降雨情況,下大雨後自然就會氾濫,因為這個氾濫的現象,讓河川廊道中的水陸交界總是模糊不清:有時河岸旁的空間是陸地,有時卻又變成水道,有時河川甚至會改道!正因為河川廊道這水不水、陸不陸的模糊,這個地帶成為生態最精彩的區域!但人類無法忍受這樣的模糊不清,硬是把河道固定住,要界定出水路的明顯界線,還希望把水束縮在固定的河道內。於是,許多溪流就被水泥化了,成了「兩面光」甚至「三面光」,人工的灌溉渠道也不例外。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都市河溪

(圖說:仍然是被束縮的河道)


隆恩圳親水公園以「親水」為名,可惜的是其設計並未挑戰渠道化的現狀,仍然維持水陸截然二分的空間配置。雖名為「親」水,隆恩圳只是個水景,水無法親,充其量只能「近」水。然而,這個景觀設計得到了2018年國家卓越建設的金質獎,報載,「隆恩圳以「風鈴高燈」、「水草欄杆」等創意設施打造城市綠帶,讓具300年歷史的水圳重回市民生活,令評審驚艷」(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25/1177132.htm)。


換句話說,得獎的理由著重於「設施」的創意。的確,隆恩圳親水公園的桌椅燈具等設施的設計的確是別出心裁,與一般開放空間的制式設施很不同。但恕我直言,整個公園的整體設計並未跳脫一般水岸空間那水道與水岸空間截然二分的模式,沒有太多新意。換句話說,在這個設計裡,是真的只有「水岸」的設計,只有設計岸邊空間。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都市河溪

(圖說:畫面中的椅子和圍欄為新聞中令評審驚艷的「風鈴高燈」、「水草欄杆」等創意設施)


對於引起爭議的人工草皮,我也不以為然。除了人工草皮的鋪設讓空間看來廉價俗氣,我也不解為何「營造適合小朋友在上面安全自在跑跳蹦的遊樂場環境」,非得用人工草皮不可?為何不能讓小孩在泥土或草地上追趕跑跳蹦?那樣不是對小孩健康更好嗎?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都市河溪

當然也不能否認,隆恩圳親水公園就像台中的柳川與綠川一樣,提供了台灣難得的都市小型水岸空間。存粹就開放空間的提供而言,城市水岸空間能有大幅改善,仍值得掌聲鼓勵。此外,我也可以了解,在台灣景觀設計往往面臨許多限制,所以,非常有可能設計師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改變水道本身的設計空間。


即便如此,不代表我們不能用高標準來看待都市河川廊道的設計。我期待,未來台灣可以出現真正挑戰渠道化的河川廊道設計。



28 次查看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