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 住在山澗溪溝的青蛙朋友們 課程紀錄

6月初李政霖老師從實地觀察出發,以豐富的插畫、照片及影片分享精采的水下世界後。接著是6月15日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李承恩常務理事分享「住在山澗溪溝的青蛙朋友們」,說明溪流蛙類生態習性,以及從蛙類需求設計溪流工程的參考方向。



蛙類需要多樣化微棲地滿足不同棲息需求

課程一開始,承恩老師提到由於蛙類幼體水生,成體皮膚濕潤不防水,棲息地無法離水太遠,因此水域環境變化容易對蛙類產生影響。接著,依台灣兩棲類資源調查資料庫紀錄,整理出將近10種會利用溪流活動的蛙類。


從上游到下游,從潭瀨到淺灘,一整年都會有不同種蛙類依習性選擇各自偏好的微棲地。

其中幾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棲息在山澗瀑布,因聲音像鳥叫,而令賞鳥新手上當的「騙人鳥」– 斯文豪氏赤蛙;喜歡中上游半開闊環境的褐樹蛙,在夏天繁殖季來臨時,能見到金黃色公蛙為了把鳴叫聲傳得更遠吸引母蛙,而爭奪溪中制高點的大石頭;利用流動水域的梭德氏赤蛙,在秋天繁殖季有大爆發現象,單單一個晚上就能在溪段中有200-300隻的紀錄;到了冬季,大量盤古蟾蜍群聚在溪邊尋找另一半,由於公蛙多母蛙少,因此很有機會聽到被抱錯的公蛙發出此起彼落的釋放叫聲。


在設計溪流工程時加入流域及生物多樣性面向

溪流工程進行時可以從兼顧生物多樣性著手,包括「遺傳多樣性」,維持族群量,以及避免因工程造的阻隔使小族群與小族群間無法進行遺傳交流;再來是「物種多樣性」,因各種蛙適合的微棲地類型不同,盡量維持足夠及多樣化微棲地;以及「生態系多樣性」,以流域觀點思考,兼顧地景組成及棲地間連結。


在工程實務上,承恩老師也提出許多提醒,如蛙類需要仰賴河床底石活動,若將底石全部移走,蛙類將直接失去可利用的棲地,能盡量維持原有溪床底石組成會是較友善蛙類的方式;過高的固床工可能會減少棲地型態的多樣性;蛙類在繁殖季時會在溪流停留較長時間,需要多孔隙護岸提供利用,而減緩護岸坡度可以避免造成蛙類移動的阻隔;保留溪流周遭喬木、植被,以提供蛙類棲息及躲藏空間,這些都是對蛙類較為友善的作法。


學員回饋

-感謝老師願意作為生態與工程溝通的橋樑,為這些蛙類發聲!

-可以和民眾說明青蛙棲地使用觀點,可供工作上與公務單位或工程設計者溝通的方向。

35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