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非人物種啟示-河口環境史與環境運動故事 課程紀錄

作家相片: 台灣河溪網台灣河溪網

9月9日由生態圖文創作者,黃瀚嶢老師分享「非人物種啟示-河口環境史與環境運動故事」,分享來自東部的觀察心得,以及非人物種帶給他的多重啟發。



人與鳥的相遇,可以帶來什麼意義?


關心光電議題或有在賞鳥的朋友,可能聽過「知本溼地」。但或許不知道,「知本溼地」四個字出現在新聞媒體上,是因為當年有稀有的東方白鸛停留在這裡。


在此之前,由於人與此地長期互動,它有許多名字,原住民稱呼它為姆芙嫩(Muvunung),指積水;過去此地曾規畫開發成遊樂區,當時開發公司名字是捷地爾,後來,公司成為空殼公司,「捷地爾」卻成為居民稱呼此地的名稱;另也有人稱它為夢幻湖、知本溪口等等名字。


東方白鸛在知本溼地停留時,吸引眾多鳥友紛紛過去拜訪。可惜的是,沒過多久,當地農民覺得知本濕地阻礙排水,雇怪手將溼地挖開,濕地乾涸了,鳥也離開了。因著這次事件,台東荒野和台東鳥會等在地團體和卡大地部落集結舉辦為濕地療傷活動,然後,有股力量因著鳥被捲動了。後來,面對號稱是亞洲最大的地面型光電的開發案可能進場,這股力量又再集結起來對抗光電議題。


在這裡,瀚嶢老師分享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通常原住民部落對保育團體重視會有顧慮,擔心土地若又被劃為保護區,會無法依照原有習慣利用土地。可是,在對抗光電過程中有製作一份摺頁,摺頁的一面是生態資料,另一面則介紹卡大地布部落。原住民權益和生態論述能融合在一起,在知本溼地這兩者是一體的,這在東台灣是罕見的例子。


河流不但會發出聲音而且還是眾聲喧嘩?


當我們在看一條河流,它不是一條表面上看到的河流而已,還牽涉到人與生物的生活,而它們都會發出聲音。假使忽視了,可能就會發生一些問題。


就像,無論是知本溼地的評定書,摺頁或是生態調查文件,上面呈現的都不僅僅只是文字,有很多人與非人的聲音交織其中,它是眾聲喧嘩的。(聽到老師提到眾聲喧嘩時,忍不住開始想像生態調查紀錄上的物種和數量,有一瞬間,他們真的不再只是文字或數字,而是活生生的腦海中活動著,熱鬧極了!)


除此之外,在光電案討論期間,部落居民在知本溼地開墾小米田種小米,做著祖先曾經做過的事。老師提到,小米田也會說話,它彷彿在無聲吶喊,訴說部落祖先是怎麼在這裡生活的。(過去,真的不曾想到小米田也會發聲!)


聽完分享,讓人想到從過去到現在,人們與環境互動,使環境發生變化,吸引適應不同棲地型態的生物棲息,留下的歷史遺跡也可能吸引生物前來利用(如矗立在溼地的椰子樹吸引猛禽停棲,成為人們賞鳥據點);同時,人們也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一次次與環境建立不同的認同,然後與歷史、生物一同生活。




7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