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我們協會鄒明軒秘書長分享「臺灣河川治理體系與展望」,談談臺灣河川治理思維、政策演進,以及面臨的挑戰。
河川治理政策不斷在努力推進
因應社會及環境變化,河川治理政策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不斷努力推進,包括關注生態議題思考保育對策;將民眾參與直接納入制度中;在處理水議題時,注意到需要將土地管理列入考慮,所以在政策中也能看到談土地洪泛議題時,討論能否有更多土地及公共空間可以承擔洪水。由於高聳的堤防阻隔民眾與河溪的距離,後來政策也有開始提到水岸縫合,希望能讓民眾親近水岸。
尤其是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政策從過去希望快速將水排走,到現在想盡量減少逕流並將水暫時保留,讓水在強降雨後再慢慢排走。如推動出流管制,盡量減少開發過程中,增加的都市逕流; 並推動逕流分擔、在地滯洪,讓大雨來時,水能暫時保留在公共空間、綠地。
河川治理面臨的挑戰
儘管政策努力推進,但在實際落實時仍遇到不少難處。以公共空間承洪為例,若是以戶外籃球場作為承洪空間,管理單位可能會問,這和原本的業務無關,為什麼要因為承洪來增加維護管理負擔?或是,土地所有者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土地被劃為大水來時淹水風險高的洪氾區,讓土地利用被限縮?
還有,政府部門需要依法行政,因此面臨法規上限制。像是可以編列經費進行治水工程,但礙於法規,若非堤防預定地或計畫需求,無法任意徵收私人土地作為河川自然洪泛使用。對治水工程而來說,維護管理和施作同樣重要,但因為資本門和經常門比例限制,工程完成後常無法編列足夠經費人力進行維護管理。
或許,我們也能思考,水患治理是誰的責任?僅僅是政府的責任嗎?政府有其限制,如果民間能有更多自發的防災措施,而不是將治水責任都交給政府,或能有更大彈性空間討論水患治理方式。
當看到河川發生異常情況,想要了解更多可以怎麼做?
這裡提供兩個簡單易進行的方法:
(1) 從工程告示牌獲取資訊
工程告示牌上會有工程名稱、經費來源,預計工程內容、相關單位聯絡方式等資訊。想要知道眼前的河溪為什麼要進行工程、可能面臨那些議題,直接電話聯絡就有機會獲得了解更多。
(2)全民監督公共工程通報平台
假使找不到工程告示牌呢?可以聯繫全民監督公共工程通報平台,以雲端通報或電話連絡全民督工通報專線 0800-009-609皆可,同樣能了解河溪正在發生的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