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河川水利工程之規劃設計思維 課程紀錄

8月6日邀請以樂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陳葦庭執行長分享「河川水利工程之規劃設計思維」,認識河溪水利工程與其背後的規劃設計邏輯,透過案例介紹以工程方法解決人們所遇到與水相關的議題。



治水思維正在轉變

作為一位水利工程師,專業是河川排水治理規劃設計,職業生涯依著流域治理政策轉變。從早期(1999年)面對問題相對單純、執行目標單一,主要任務是將山區逕流透過河川快速流入海洋中以順利排洪;後來,台灣在經歷敏督利等幾個颱風,雲嘉南出現嚴重淹水問題,政府開始推出易淹水地區治理計畫,此時任務轉變為和河川治理相當不同的排水規劃;一直到近年來,因應氣候變遷,治水思維轉變,強調韌性與調適,且民眾參與程度大幅提高。


接著,執行長從傳統工程措施與逕流分攤,讓我們更容易了解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思維,並提到都市中的雨洪管理系統及洪水基準線的重要性,有了洪水基準線可以接著畫出建築基準線,在建築設計時就能有參考依循的標準。


可曾想過,為什麼台北捷運部分站點明明在地下室,但搭電扶梯向下前的出入口,卻要先走過幾階向上的階梯呢?原來,這設計就是為了防止大水直接流入捷運站,因此階梯高度都有經過計算。


由共學了解民眾對積淹水的認知

再來,透過和民眾互動共學,認識什麼樣是淹水?什麼是積水?對於積淹水能接受的程度是什麼?執行長分享很有趣的例子,對於水田農夫來說,水到小腿肚沒有關係;但是,對做生意的人來說,淹到腳踝可能就無法接受了。另外,若有兩個情境,情境一:三合院院外水高到需要用橡皮艇,但院內被圍牆擋住,所以沒有淹水;情境二:三合院內外水都淹到小腿肚,那一個情境是能接受的?


從以上與民眾互動過程,執行長提到民眾對積淹水的感受有時是來自資訊不對等導致誤解,而不一定是民眾無法接受。聽到這裡,深刻的感受到不是只有淹水和不淹水兩個非左即右兩種選擇,中間仍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歡迎報名河溪學院系列初階課程

09/09 (一)由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帶來「非人物種啟示-河口環境史與環境運動故事」。


怎樣才算是理想的河口環境規劃呢? 台東知本溪口北岸,曾經有多次不同的開發歷史,當把聚焦的時間拉長,空間拉大,關係的網絡拉廣,廣到不止是人的時候,或許我們能看出不同的回答方式。長期在知本溪口訪調並參與環境運動的黃瀚嶢,將在本演講中分享來自東部的觀察心得,以及非人物種帶給他的多重啟發。


★系列課程簡介及報名連結

★錯過先前的課程了嗎?請看課程紀錄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IG,以獲得最新消息!



43 次查看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