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指南溪改造經驗分享-恢復河川生命力 課程紀錄

有去過流經政治大學指南溪的朋友,對指南溪的印象是什麼呢?一條被整治過,兩旁有高聳護岸的溪流?


 7月23日邀請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蕭向吟專案經理分享「指南溪改造經驗分享-恢復河川生命力」說明如何在不使用混凝土面層的情況下,讓防災、生態及景觀畢其功於一役。



河溪改造仰賴跨領域團隊合作

講師向吟在首頁後的下張簡報投影出此案的合作團隊,不可或缺的當然是主辦機關支持。除此之外,還需要有設計、生態、結構、施工及監造等單位投入,所有參與其中的單位,五根手指頭還數不完呢。覺得再次被提醒,河溪改造不簡單,需要仰賴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才能順利執行及達到預期目標!


改造計畫從大範圍開始盤點議題

指南溪改造計畫延續全市轄河川溪溝總體環境營造規劃,先從大範圍盤點景美溪的棲地環境及物種、歷年河道變遷以及河相現況,包括潭瀨系統消失,以及攔砂壩興建後,阻攔砂石移動,粗粒料被攔截在壩體上方,只有細粒料能流到壩體下游,使河中含砂量過高,不利生物棲息;由於人為工程介入,出現河道兩極化,河槽下切成為深槽,兩側灘地越來越高,具有連結水陸域生態功能的濱溪帶縮減。


改善河相、復育溪流生態系及營造親水環境

透過大範圍盤點後,提出改造計畫希望達到改善河相,復育溪流生態系以及結合周遭教育資源,營造人與生物共生共榮的水環境等目標。


接著,縮小範圍確認指南溪欲改造河段面臨的議題,包括創造滯洪空間;三面光河道,無法呼吸;岸壁陡峭,親水困難;混凝土護岸,阻礙生物移動;河道平直,水域棲地單調。


然後,思考解決對策。透過水理計算,在不會增加溢淹風險的前提下,規劃出以下方向,

  • 創造適當滯洪空間,對政大棒球場削灘,增加景美溪與指南溪匯流口的滯洪空間。

  • 縮減步道寬度和降低高度,讓指南溪坡度可以更緩,增加滯洪空間外,也讓人更容易親近水域。

  • 改善不透水又陡峭阻礙生物移動的三面光河道。 將混凝土打掉後,依據坡度選用適當的自然材料,包括自然植生坡、麻網植生護坡及打樁編柵護坡。

  • 改善單調的水域棲地,利用近自然工法營造潭瀨,並把上游無法發揮滯洪效果的空間拿掉,作為流路營造。

  • 護岸及步道混凝土打碎後,再利用舖成排水便道;原有水溝蓋也保留作為親水步道。


在課程進行前,指南溪改造計畫已經完工!若是您曾經在改造計畫執行前拜訪過政大旁的指南溪,非常歡迎再去走走看看,親自體驗、感覺改造後的指南溪有什麼不同。



歡迎報名河溪學院系列初階課程

8/20(二)台灣河溪網協會 鄒明軒秘書長帶來「臺灣河川治理體系與展望」,對於河川利用的各種期待,與維繫河川機能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讓我們試著從河川環境管理,以及形塑流域公民共同體切入,一起來想想辦法。


★系列課程簡介及報名連結

★錯過先前的課程了嗎?請看課程紀錄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IG,以獲得最新消息!



79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