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公民的力量-種瓜坑溪復野的心路歷程 課程紀錄

作家相片: 台灣河溪網台灣河溪網

Peter Chesson和許秋容有感於溪流的悲歌,在2021年因揭露國姓住家附近種瓜(坑)溪的支流受工程破壞引起極大的關注,因而阻止了更多的小溪水溝化。隨後買下了種瓜溪畔的土地,並在水保局南投分局 (現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 的會議中提出拆除高牆、恢復溪流生態系的願景,終於促成在2023年臺灣治溪史首次由居民發起的溪流復育工程。

這段復育之路並不容易,感謝10月22日秋容老師線上與大家分享!



一切的開頭來自願意了解環境發生什麼變化


種瓜坑溪復野最初是怎麼開始的呢?某天老師聽到附近怪手施工的聲音,疑惑在做些什麼事呢?於是前去了解,才知道是野溪改善工程。老師的心中不能認同為什麼在原本自然樣貌的溪流上施工,還能稱為野溪改善?於是在自己的臉書抒發心情,結果引起非常大的關注和分享,讓縣政府決定暫時停工。


野溪改善工程難道只能這麼做嗎


老師也分享她的疑惑與觀察:溪流左岸有高聳的堤防、右岸仍保有一點自然樣貌,「如果可以選擇,難道不能讓溪流都保持右岸的模樣嗎?」;由於堤防高度到將近六公尺,要跨越溪流到對岸工作的老農夫妻需要沿著一階階鋼條垂直下到溪底,非常危險。問道:「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對待溪流呢?」甚至連老農的兒子都因為擔心老夫妻安全,勸父母將地賣掉。


此外,溪流地形元素之一是洪泛平原,但在興建堤防時,為了能利用到最多土地,堤防常直接阻隔溪流和洪泛平原。這裡,老師用以生動的比喻說明,過於靠近溪流的堤防就像只給溪流穿S號衣服,當大水來臨水位變高時,溪流很需要換件XL號或甚至8L號的衣服,但我們卻不願意給它。最後,水因為過高從堤防流出來造成災害,這其中是不是也跟人為有關呢?是不是要檢討我們的作法呢?


恢復溪流的自由流動後


既然二十多年前的堤防及固床工已經多處年久失修,鋼筋外露,難道不能有其他對溪流更友善的方式來處理嗎?後來,獲得在共學會議中說明的機會及相關單位認同,開始有後續行動。中間也經歷當地民眾擔心施工會造成水質不良而反對,再開說明會與民眾建立共識;以及多次在失敗中學習,調整施工設計等一連串改變,改善原有固床工,同時也將高聳堤防拆掉,恢復溪流的自由流動!


在減少溪流中的橫向及縱向組隔後,洪泛平原擴大了,現地記錄的生物種類變多了。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在舉辦外來種魚類移除活動時,發現施工前大力反對的當地民眾前來支持!住在附近的國中生,也是第一次下到溪流來,得到開心的釣魚經驗;以及,嫁到此地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下到溪床的鄰居,在堤防拆掉後,現在,她每天都會到溪邊運動。聽到這裡,實在覺得令人振奮,拆掉堤坊後,人與溪流間的距離能變得如此親近!



8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